最近几天,整个北方地区似乎进入了一个“烧烤模式”,气温飙升使得空调几乎在满负荷运转,成为人们抵御酷暑的唯一希望。然而,我们的南方邻国——印度,却面临着更加严酷的现实。近段时间,印度多个地区的最高气温已逼近50℃,这意味着什么呢?
我们都知道,在我国,当气温超过38℃时,企业需要支付高温津贴。然而,气象部门对此却小心翼翼,宁愿隐瞒数据,也不愿意公开38℃以上的高温记录。显而易见,为了让工人们在烈日下依然能坚持工作,气象部门的负责人士显得格外操心。
然而,印度的情况却大相径庭。在新德里,工厂要停工必须等到气温达到49℃才可。因此有人会认为这是一种资本主意下的数字游戏,实则并非如此。如果印度真的实行38℃的停工标准,许多工厂将面临停业的困境。从外部的视角来看,印度的整个国土似乎被覆盖在一片红色的高温警告中,40℃在这里根本不算什么极端天气,反而是在他们的西北部地区,一些地方的温度已经高达51℃。
展开剩余73%有些人则会问,印度南部的情况是否真的好转?其实并没有多少改善,因为印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和我们国家相比,极为不平衡。其工业的重心大多集中在北部,也正是那些温度常年维持在48℃以上的区域。因此,出现了一个让人困惑的问题:仅仅凭借温度这一个因素,为什么印度就无法取代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呢?
首先,人力效率在高温下的骤降是一个关键因素。国际劳工组织的研究指出,一旦环境温度超过32℃,劳动者的体力劳动效率就会开始下降;而到了35℃以上,每升高1℃,效率就会下降5%。在印度夏季(4月至6月)期间,德里、孟买和艾哈迈达巴德等重要工业城市的平均气温常年保持在35℃到42℃之间,极端一天的最高气温甚至突破了51℃,如木尔坦地区。但相比之下,中国制造业的核心区域,如长三角(上海、苏州)和珠三角(广州、深圳),夏季时的平均气温仅为28℃到32℃,而且高温天数不到20天。更为重要的是,中国的工厂普遍装备了工业级空气降温系统,可以将车间内的温度稳定在25℃±2℃,而印度中小企业中,只有37%的工厂安装了基础的空调系统(根据2024年印度工业协会的数据),大量工人在38℃以上的高温中工作。这就直接导致了印度制造业工人夏季的有效工作时间,平均比中国少了3到4小时,而因中暑和缺勤所损失的工时是中国工人相同情况的2.3倍。
其次,设备与高温带来的成本双重压力也在不断加大。高温环境下对精密制造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,如在40℃以上的环境中,电子元件的老化速度会加快30%;而机械轴承的润滑效率则会降低45%。以印度的电子代工厂(如班加罗尔周边)为例,其设备的故障率比中国东莞同类工厂高出2.7倍,导致每年维修成本吞噬了5%的利润。而更致命的问题是降温成本,孟买的一家中型纺织厂计算出,夏季空调的能耗占其生产成本的18%,而中国绍兴同类工厂的这一比例仅为7%(其原因在于电网的稳定性与降温系统的高效性)。根据世界银行2024年的报告,印度因极端高温导致的制造业GDP损失已达4.2%,而中国通过气候适应性改造后,这一损失则控制在1.1%以内。
最后,产业链的“热脆性”也对印度的制造业造成了严重影响。制造业要求协同合作,但印度的高温正在不断撕裂其供应链。例如,北方邦的纺织集群,在夏季因高温导致印染环节停工,纺纱厂的库存积压率上升到35%;西部的汽车零部件集群,由于高温导致物流车轮胎爆胎率提升22%,配送时效延迟15%。而中国长三角地区,则凭借“空调、冷链与智能调度”的体系,在35℃的高温下依然保持了95%的履约率,相较之下,印度的同类产业集群履约率仅为68%。
更为严峻的是,印度的电力生产能力远不能满足其工业生产的需求,更不用说生活需用电的情况。在印度,每年因高温而致死的人数不胜枚举,甚至达到几百乃至更多。值得注意的是,印度的基本医疗条件往往没有我们普通社区诊所的条件好。该国的电力资源一直严重短缺,原因显而易见,煤电技术已经被许多发达国家锁定,不再对外出口。而水力发电固然简单,但印度却面临着严重的缺水问题,尤其是印度河流落差较小,根本不适合大规模发展水力发电。这也是印度为什么一直想要截断流向巴基斯坦河流的原因之一,因为那片地区的水源可用来发电。
与此相比,虽然太阳能、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备受关注,但印度在这方面的技术能力依然薄弱。至于核能,虽然是一个不错的选项,但考虑到印度在这方面的记录和技术水平,很多人对此表示怀疑。因此,一旦缺乏电力供应,面对这样的高温,印度的制造业生存又如何能不捉襟见肘呢?显然,印度制造的未来依然只能在莫迪的宏谋庙算之中浮现。
发布于:天津市申宝配资-炒股公司-中国股票配资网网-丹东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